冉庄最后的民兵李恒彪:“地下长城”永不磨灭
- T大
编者按:走进冉庄,就像翻开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书。两颗古槐,一座铁钟,平静安详。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,凤凰网河北频道特别策划系列人物报道,有幸找到了参与过冉庄地道战唯一的在世者李恒彪,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见证不朽的“地下长城”。
河北省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展厅里,烈士塑像并肩而立。塑像的古铜色,正是冀中平原庄稼汉皮肤的颜色。
6月28日,91岁的老民兵李恒彪长久伫立在塑像前,仿佛透过塑像又看到那些战火连天的日子。
91岁老民兵李恒彪回忆永不磨灭的“地下长城” 王慧田/摄
冉庄地道战纪念馆两米黄土之下,以十字街为中心,顺沿东、西、南、北大街4条干线地道,再由干线延伸出24条支线,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,最终形成户户相连、村村相通、四通八达、上下呼应,长达16公里的“地下长城”。
70年前,无数个夜里,李恒彪和乡亲们火把照明,铁锹挖掘,提篮藏土,挖出全长16公里的“地下长城”,配合武工队、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,打死打伤敌人2100余名。
父牺牲加入民兵报血仇
如今已到鲐背之年的李恒彪没有想象中的行峻言厉,更像一位古灵精怪的“老顽童”。
初见李恒彪,他满脸笑意,从卡通手提包里翻出智能手机要与凤凰网河北频道一行人合影留念。李恒彪笑称,他最近忙得很,全国各地多家媒体都来听他讲抗战故事,却也乐于其中。
李恒彪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的一个革命家庭,父亲是1925年入党的老党员,母亲隋亚香曾任冉庄抗日政府的第一任村长。1938年,受父母影响,10岁的李恒彪加入了学校成立的儿童团并担任大队长,每天带领团员们在操场练刺杀。
次年,盘踞在张登据点的日本侵略者,深夜包围了冉庄,把正准备下地干活的村民们堵在了村口不让出村。李恒彪的父亲李九德每次从县里来村视察工作,都会帮家里干些农活,恰巧这天李九徳带着李恒彪准备到地里锄玉米,在村口遭遇日军的堵截。
天一亮,日军就把村民赶到了三官庙旁的空地上,开始威逼利诱让村民说出谁是共产党和八路军干部。但乡亲们毫不畏惧,气急败坏的日军握着刺刀冲进人群,看谁像共产党拉出来就杀。
“两个日军看到了我父亲上衣口袋墨水的痕迹,抓住父亲的衣领和胳膊,把父亲推出人群。”随后,日军开始肆意刺杀,时不时用机枪扫射,李恒彪眼睁睁看着父亲倒在了自己面前。
事后,母亲隋亚香把李恒彪送进民兵连,他也成为当时民兵连最小的一位民兵。
挖地道男女老少齐上阵
“1942年之前地道挖掘主要是群众自发,而之后的地道挖掘高潮更多源于党员动员。”李恒彪为了能让我们更深了解地道战的点点滴滴,索性带领我们去参观了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展厅。
1942年初,冀中区党委发出《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信》,在冀中全区推广地道战,战争史上空前规模的地道战从此诞生。
李恒彪记得,当时县委干部就在冉庄临街的高房上召开“指划会”,指导村民按画好的地道走势图挖。
少年李恒彪已是挖地道的主力,他自己总结了一套挖地道的方法:先掏一个斜坡,右脚往前一步挖土,后退一步出土。地道挖出后,两肘向两边伸平,低头能在里面跑,就算合格了。
李恒彪演示如何使用抗日时期的劳动工具王慧田/摄
说到得意处,李恒彪指着展厅陈列的铁锹和篮子,为我们当场来了一个无实物表演,还原当时挖地道的情景。
“地道既能藏身,还能打鬼子。”在党员干部的动员下,冉庄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。“村民把贴饼子、窝窝头、凉水罐子都拿到挖地道现场去。渴了端起凉水罐子喝两口,饿了抓起窝窝头啃两下,吃完了接着干。”李恒彪说。
“挖地道的现场你追我赶,干得热火朝天。小伙子们提出要和姑娘们比试,姑娘们不甘示弱,踏出要和小伙子比进度比质量。”地道经常两边同时开挖,“最高兴就是快打通时,能听到对面镐头咚咚响。”这时候两边都铆足劲抡圆镐头,都想自己一镐凿出个窟窿来。窟窿凿出来后,两边的人争着探头,乐得哈哈笑。
“这种在劳动中的乐观心情没有挖过地道的人是体会不到的。现场活跃的气氛让人感觉不到疲劳,就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头儿。现在回想起来,还觉得这是个有趣的事儿。”李恒彪说。
冉村的地道越挖越多,主干线连接所有的高房工事,支线延伸到村里的胡同小路,所有村户都能就近钻入地道。地道内的卡口、翻板、地堡、暗室等工事按地形和距离定位,锅台、炕面、水井等都是伪装的出入口。
冉庄地道一景王慧田/摄
“有了战斗地道,老百姓心里有底了。”李恒彪说,部队回来了,工厂、医院、报社、电台也搬进了地道。
出奇招榆木大炮杀敌气焰
1942年,侵华日军集中兵力对翼中进行了残酷的“五一”大扫荡。扫荡过后,日军便成群结伙肆无忌惮地进村骚扰,打人,杀人事件时有发生。在这关健时刻,清苑县地下党组织交给冉庄党支部个任务,那就是发挥民兵能制造炸药、地雷、手榴弹的特长,组织力量研制一个土大炮,轰轰敌人的書张气焰,制止地痞流氓的谣言。
此后,党支部书记高振福、民兵队长李恒木带领王德斋、李恒彪等组成一个制造土大炮的小组,最终选中村南坟地上的一棵大榆树制作炮身。
“我们将木料用锯劈成两半,用凿斧把中间掏挖成槽,请铁匠在槽内镶上铁皮,再把两半块合起来用铁丝绑扎牢固,一门大炮就顺利造好了。”
大炮造好的第二天半夜,民兵连长李恒木带领十多人拾上大炮直奔取庄炮楼。瞄准
点火、开炮,只听见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,顷刻间炮弹在炮楼周围开了花。第二天,消息传来,说昨天晚上有的炮弹正好钻进炮楼的射击孔里,炸死和炸伤了四五个鬼子、汉奸。
“这一炮不但使耿庄炮楼里的敌人吓破了胆,就连附近义和庄、段庄、王胡庄等几个炮楼里的鬼子和汉好也吓得调共增防,整天缩在炮楼里,再也不敢三天两头进村找事儿了。我们也安安稳稳地睡了个大觉。”
李恒彪指着橱窗里后期还原的榆木大炮说:“这和我们当时造的大炮还是有出入的。所以,在这几年我给自己定下的任务中,就有从新还原一个更真实的榆木大炮这一项。”
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,建馆时李恒彪用他的亲身经历提出了很多可行性的意见,到现在还时不时地给纪念馆挑点儿“毛病”,纪念馆也乐于接受,因为老爷子无非是想给后人还原更真实的地道战。
零死亡我方民兵无牺牲
1945年,日军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节节溃败。当年8月,日本宣布投降后,冉庄附近的据点几乎都被“拿下”,只有聚集在张登据点的日军还在负隅顽抗。县武装队得到任务:拔掉张登据点。
“没有重武器,攻打炮楼几乎不可能。”李恒彪说。县武装队经过研究,想出一个办法:挖地道到炮楼底下用炸药炸倒炮楼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轮流上阵,只花了两个昼夜就将地道挖到地楼脚下地道挖好了。
谁去点火?如果点火的人还没钻出来,炸药就起爆,人很可能会牺牲。
“最后我、张炳奎和刘大雨主动请缨,因为我们都有爆破方面的经验。”李恒彪说,“我们哥几个做好了牺牲的心理准备。”
伴随着引线点燃,三人使出浑身力气猛跑。刚刚钻出地面,一声闷响,大地震动,不远处的炮楼摇晃起来,将倒末倒。炮楼内的伪军和鬼子大乱,纷纷外逃,区小队、县大队早已在外面候着了,打了一场痛快的伏击战。
“那是我们和日本人打的最后一仗。”李恒彪说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,冉庄民兵创下了无牺牲的的辉煌历史。
战争结束,李恒彪机缘巧合去了北京工作。1988年离休后,李恒彪又回到了冉庄。“回到冉庄,我就想做一件事——把冉庄的抗战故事讲给后人听,这段岁月我们不能忘。”这一讲就是30年,直到他身体吃不消了。
不做义务讲解后,李恒彪还是闲不下来,在家里把战争时的点点滴滴都用文章记录下来,出版了《烽烟岁月——关于冉庄的回忆》这本书。“我现在每天还在抓紧时间写,争取在10月份再出一本书。不为别的,就是想让冉庄人、全中国人了解这段历史。”
李恒彪赠送凤凰网河北频道《烽烟岁月——关于冉庄的回忆》一书王慧田/摄
参观结束后,李恒彪急急忙忙回了家,说还要为卧病在床的爱人做饭。我们也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回到了现实,看着他拎着卡通手提包走进小院儿的背影,仿佛只是一位从未经历过战乱,在和平年代安详度日的慈祥老人。